豐收的春 鮮豔的色彩就是新鮮營養的證明
有樹就有鳥巢 消費力會影響農民種植的習慣
為了幫助農友達到這個要求,我們除了提供無農藥種植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經驗傳承外,也因為自己有種植的經驗,深知無毒有機種植農友成本大增,因而我們願意提高契作價格超過20%,這是我們與契作農友最初的承諾,隨者品質的提高而提高契作價格,最終達成有機契作的目標。
也在此前提之下,這一年我們從高屏地區的部落契作,持續尋訪拓展共同理念的部落來到了東海岸。
秋冬缺乏雨水 紅藜生長很不『藜』想!
103年9月開始至11月幾乎都沒下雨,過了10月的『寒露』、『霜降』氣溫還是偏高,幸福契作農友團種在山區的紅藜靠天下雨給水,老天沒下雨紅藜長得不好,矮矮的、出穗也小小的、短短的 ,可想而知收成一定不好了。
大鳥部落的洪玉在採收前的訪視一直說,不好意思讓我看她的紅藜, 實在太小了!
即使是已經種植好幾年的紅藜老師傅清一也沒法度
!要拍照只能蹲下來合照,可以看出今年紅藜的高度只有120cm左右
,比正常紅藜矮了80—100cm
,株矮就穗短,收成就不好。
看到契作農友對收成的失望,可樂穀決定提高今年的收購價格,讓契作農友保有一定的收入!
這是百合部落的巴清一盛裝要採紅藜,也太慎重了吧!
有心最重要 紅穗搖曳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心
台東金峰鄉的歷坵部落(魯拉克斯Rulakes)位在金崙溪流域中游,是一個山上的世外桃源,林相與生態良好。
今年一位魯拉克斯的年輕農友國豪加入我們的契作行列,他家位在四邊群山環繞依山傍水的部落中,這樣的美景也是溫泉業者財團想開發溫泉飯店的地方,眼看族人的土地一筆一筆的流失,國豪想鼓吹族人種植契作紅藜,有了穩定收入就能保有祖先留下來的土地,不被財團併吞,他想守護家裡的大片土地,種植紅藜帶動部落發展,願意從頭開始自己先學習有機耕種,再教族人種植。
他的第一次種植在山坡上,完全沒用肥料、農藥,維持了很好的生態平衡,收成雖然不夠理想,但因為他的土地與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,謝場長開了很久很久的車去看他種的紅藜,給他一些種植上的建議,當場提問實地指導分享有機種植的經驗,輔導他如何判斷紅藜成熟、如何進行採收及脫粒、粗篩等後續作業,希望他和他的部落可以有信心繼續種植下去。
2014年各地農友們辛苦一年的台灣藜麥收成了,迎風搖曳的紅葉和紅穗還是安撫療癒了冷暖點滴在心的農人,更期待懂得這份用心的消費者繼續支持我們。